甚麼是SEN學童?
- Info HealthyMind HK
- 3月11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3月14日

SEN學童,即有特殊教育需要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的學童,是指那些在學業、社交、情緒或行為等方面存在顯著困難,需要特別教育和支援的學生。
在香港,政府採用「雙軌制」來推行特殊教育,以滿足這些學童的特殊需求。對於有較嚴重或多重殘疾的SEN學童,教育局會根據專家的評估和建議,並在家長的同意下,將他們轉介入讀資助的特殊學校。這些特殊學校提供加強的支援服務,以幫助這些學童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同時,對於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教育局則推行融合教育政策,讓他們能够在普通學校就讀。在這一政策下,學校會為這些學童提供必要的支援和調適,以確保他們能夠適應普通學校的環境,並與其他同學共同學習和成長。
現時有九大類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分別為:
「智力障礙」 智力障礙(智障)是指智能顯著低於一般水平,並在學習和生活適應方面出現顯著困難。與同齡朋輩比較,有智障的兒童在下列各方面有顯著困難:
思維比較具體,抽象及邏輯思考力較弱 | 記憶力弱 |
注意力較短暫,容易分心 | 語言表達能力弱, 掌握的詞彙有限,甚或有發音不準 |
四肢或手眼協調或欠靈活,影響日常自我照顧的能力 | 會在社交能力較弱 |
智障學生的基本需要與一般學生無異,需要別人的關懷和接納,也需要獲得成功的經驗,以確立自信心和自尊感。
「自閉症」
自閉症是由於腦部功能發展異常而造成的一種發展障礙,主要影響有自閉症的人士與人的溝通及聯繫。因此,有自閉症的學生在日常的人際關係和社交溝通上會遇到不少障礙,亦會有偏執的行為模式。
「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主要徵狀包括專注力弱、活動量過多和行為較衝動,這些徵狀造成學習或社交上的困難。常見的徵狀有:
專注力不集中和短暫 |
容易受外界干擾而分心 |
做事欠缺條理 |
難以在課堂中安坐 |
沒有考慮後果便衝動行事 |
「精神病」
精神病是疾病的一種,有精神病患的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病徵包括異常的認知、思想、情緒、感知、行為或生理功能。精神病會影響學生的日常生活,包括學習、社交或工作表現等。精神病的種類繁多,常見於兒童及青少年階段的精神病有焦慮症、抑鬱症和強迫症等。當中亦有較嚴重的精神病,如思覺失調及鬱躁症等,其病徵一般較為持續、影響範圍較廣。其他精神病種類包括對立性反抗症、妥瑞症、飲食失調等。

「特殊學習困難」
特殊學習困難泛指一系列學習異常的表現,例如在閱讀、寫作、數學、動作協調方面有顯著的困難。 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擁有正常智力,他們的感官功能正常,亦非欠缺學習機會,然而,他們的預期成績和實際表現卻出現顯著差距。
讀寫困難(讀寫障礙)
讀寫困難(讀寫障礙 )是⼀種最常見的特殊學習困難。有讀寫困難的學⽣,雖然有正常的智力和常規的學習經驗,卻未能準確⽽流暢地認讀和默寫字詞,⽽且這情況是嚴重而持續的。⼀般來說,他們學習字詞的能力較弱,⽽與讀寫相關的認知能力亦會較弱。常⾒的徵狀有︰
口語表達能力較文字表達能⼒為佳 |
閱讀⽋流暢,並時常錯讀或忘記讀⾳ |
儘管努⼒學習,仍未能默寫已學的字詞 |
抄寫時經常漏寫或多寫了筆畫 |
較易疲倦,需要更多的注意力去完成讀寫的作業 |
患有讀寫障礙的學生可能兼患其他發展障礙,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發展性語言障礙或動作協調障礙。
動作協調障礙
動作協調障礙是另⼀種特殊學習困難。由於動作協調發展與年齡發展不相符,有動作協調障礙的學⽣可能在學習、自理和日常活動中遇到困難,因⽽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社交表現。常⾒的徵狀有︰
感知能力欠佳 | 動作不靈巧 |
自理能力不佳,例如扣鈕子和繫鞋帶 | 身體平衡及姿勢控制較弱,容易絆倒 |
因大小肌肉的控制較弱,影響執筆、使用剪刀、取物、穿衣、奔跑及拋接等 | 書寫較為緩慢,甚或字體出格、不工整 |
體能遜色,自信心薄弱,⾃我形象不⾼,較為被動 | 組織能力未如理想,需協助整理書桌、書包、儲物櫃及個⼈物品等 |
患有動作協調障礙的學生可能兼患其他發展障礙,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發展性語言障礙或讀寫障礙等。
「肢體傷殘」
肢體傷殘泛指中樞及周圍神經系統發生病變,外傷或其他先天性骨骼肌肉系統發病所造成肢體上的殘障,以致某方面或多方面的日常活動受到障礙或限制。常見的類別有:腦麻痹、脊柱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肌肉萎縮症、截肢、脆骨症、少年類風濕關節炎等等。
「視覺障礙」
若配戴眼鏡或經手術矯正後,視能較佳的—隻眼睛,仍無法達到正常程度,便可說是有視覺障礙(簡稱「視障」)。眼科醫生會根據個別人士的視覺敏銳度及視野角度等情況而評定屬於輕度丶中度或嚴重視障,或是完全失明。
有視障的兒童一般會有以下的表現:
經常無故碰翻東西或撞傷手腳 |
不願意四處走動 |
交談時沒有目光接觸 |
在試圖看清楚事物時經常側著頭 |
描述事物的明暗、距離丶體積及色彩時有明顯的困難 |
閱讀或抄寫時,經常低著頭貼近書本 |
有跳行閱讀的情況 |
「聽力障礙」
聽覺系統任何一部分出現毛病,聽力都會受影響,因而影響言語及溝通的能力。如學生的聽力閾高於 25 分貝,已屬有聽障。聽障程度可分為五個級別:
輕度聽障(聽力閾由 26 至 40 分貝) |
中度聽障(聽力閾由 41 至 55 分貝) |
中度嚴重聽障(聽力閾由 56 至 70 分貝) |
嚴重聽障(聽力閾由 71 至 90 分貝) |
深度聽障(聽力閾在 91 分貝或以上) |
聽障學生的常見表現如下:
當聆聽別人輕聲說話,或在嘈吵的環境中與人交談時,學生不能完全理解談話的內容 | 在課堂討論時,若說話者在視線範圍以外,會接收不清楚 |
聆聽聲音檔案及觀看沒有字幕的電視節目,會有困難 | 如無助聽器協助,只可聽到近距離的談話,溝通時頗依賴唇讀 |
「言語障礙」
學生常見的言語障礙,主要分為四大類:

(1) 發音問題
發音問題指學生的發音不正確而引致說話混淆不清。例如:把「豆」說成「狗」;「飲水」說成「飲咀」或「飲隊」。
先天性的生理缺陷,如聽障、裂唇、裂顎或大腦痙攣等,都是引致發音問題的原因。
其他因素包括發展遲緩。
(2) 語言問題
有理解困難的學生,在接收較長或結構較複雜的句子時,只能夠掌握句子的部分意思,往往因未能理解全部訊息而誤解對方,以致答非所問。
有表達困難的學生,因組織句子能力較弱,或應用詞彙不恰當,以致表達困難,令旁人難以理解。
語言障礙的成因包括語言發展遲緩、學習障礙、智力障礙、缺乏語言環境的刺激或自閉症等。
(3) 流暢問題
流暢問題俗稱口吃。表徵包括:多次重複某些字或音、將字音無故拉長、說話節奏太快或過慢及張開嘴巴卻遲遲說不出話來等。
口吃可能是由於心理、生理、遺傳等因素所造成,亦可能是成長過程中的過渡表現。
(4) 聲線問題
常見的原因是過度使用或錯誤運用聲帶引致聲音沙啞甚至失聲。學生往往在小息或嬉戲時大叫大嚷,聲帶因而受損,甚至長出「瘜肉」,以致聲音沙啞。
此外,神經性疾病或情緒困擾都是引致聲線問題的原因。
長期的呼吸器官毛病、發音器官結構有缺陷(如兔唇裂顎),都會導致鼻音過重或音調異常的問題。
參考及節錄自:
教育局. (2020). 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運作指南. [更新版].
教育局. (2024). 特殊教育便覽.